青光眼,常被称为“视力的小偷”,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视线。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,它的危害往往被人们忽视。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的赵汝敏医生,作为一名长期在青光眼防治一线奋战的眼科医生,特别想与大家分享这个隐秘的视力杀手,强调早期筛查、定期检查和终身治疗的重要性。
青光眼:不只是“眼压高”那么简单
很多人对青光眼的认识往往停留在“眼压高”这一个层面。其实,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点的疾病。虽然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,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。核心在于眼内的“房水”液体,这种液体负责滋养眼内组织并维持一定的眼压。正常情况下,房水的产生和排出是平衡的,但当房水的排出通道受阻时,房水就会积聚,导致眼压升高,进一步压迫并损害视神经纤维。
沉默的视力杀手:症状隐匿,危害巨大
青光眼最令人担忧之处在于其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。常见的开角型青光眼进展极慢,最初只是边缘视野出现缺失,中心视力维持正常,患者往往在晚期才意识到问题。闭角型青光眼则可能突然发作,表现为剧烈的眼胀、眼痛、头痛以及急剧视力下降等症状,此时必须立即就医,以免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失。
谁是青光眼的“高危人群”?
以下人群被认为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,需要定期进行专业眼科检查:
- 年龄因素:40岁以上人群患风险增加,年龄越大,风险越高。
- 家族史:直系亲属有青光眼患者,风险高于普通人。
- 高度近视(600度以上):近视度数越高,风险越大。
- 远视眼:特别是眼球结构偏小的人易患闭角型青光眼。
-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:可能诱发激素性青光眼。
- 眼部外伤或手术史。
- 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。
- 眼压长期处于正常值上限:需密切监测。
对抗“小偷”: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
面对这一沉默的敌人,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保护视力的唯一有效途径。核心策略就是降低眼压,这唯一被证实能有效延缓或阻止青光眼进展的方法。治疗手段包括药物、激光及手术治疗,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个性化的“安全眼压”设定。
给大众的护眼建议
为了更好地保护视力,建议大家主动筛查,定期检查:
- 40岁后,眼科体检应像量血压一样常规化。即使没有症状,建议每1-2年做一次全面眼科检查,包括眼压测量和视神经检查。
- 高危人群应提前筛查,建议35岁及早开始定期检查。
- 了解家族眼病史,主动询问是否有青光眼患者。
- 出现眼部不适或视力变化,及时就医。
- 遵医嘱,规范治疗,建立终身管理的信心和习惯。
虽然青光眼无法治愈,但可防可控,借助主动的筛查和专业的终身管理,我们有能力抵御这个“视力的小偷”,保卫清晰的视界。请记住,您的视力健康,值得您积极关注,定期检查,以免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。